占卜趣话(十六)
来源:本站作者:admin日期:2017-9-28浏览:0
占卜趣话(十六)
汉代的京房,是有名的易学大师。今天讲八卦预测系统发展史,是绝对不能绕开京房对八卦占卜贡献的“火珠林法”。他传世的书有《京房易传》。而京房的老师是焦延寿。焦延寿曾经断言,他的得意门生必定是京房。而京房也将为此而丧失性命。
京房是一个积极入仕之人。不象司马季主那样,宁可街头卖卜也不与官为伍。他在汉元帝四年(公元前45年),才被推举为郎官,后因准确预测了永光、建招年间的一些灾变,得到汉元帝的重视和信任,被委任为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比太卜博士职位高,不仅掌占卜,还可参与朝政议事。在朝议时,京房居然说,之所以灾异不断,在于朝廷以毁誉取人,而这毁誉都是人的主观认定,不具客观性。建议用易经占课来考核官吏功业,以此决定官员的升迁。因此,他草拟了一部“考功法”呈上。汉元帝将此法交给群臣讨论。自然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然而京房却并不自知。在一次君臣聚会的宴会上,京房当着众臣向问汉元帝:“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陛下认为这是治还是乱?”
汉元帝回道:“这还用问啊,当然是乱!”沉吟一阵后,汉元帝反问京房:“那么,在你看来,当今的乱象,是由谁造成的?”
京房咄咄逼人地答道:“圣明的人主自当知道。”
元帝立即说:“我不知道,若我知道,还用问你吗?”
君臣之间的对话,显然已经有了很浓的火药味。
京房却未能警醒退却,接着大声说道:“造成乱象的,就是陛下一直最信任、最倚重之人!”
这话显然是直指中书令石显。当时石显的确权倾一时,朝中大臣都是他的亲信。面对京房如此锋芒毕露的攻击,石显轻轻一拨,就把对准自己的剑锋,反向了京房。他当即向汉元帝建议,既然京房提出用考功法改革官吏考核制度。那就让他去担任魏郡郡守。做一方长官,用他制定的考功法,考核他治下的官吏,若果有成效,再在全国推行。
汉元帝当然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建议,马上批准。京房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政治陷阱,他在接旨时,提出允许他经常上疏奏事,汉元帝也爽快答应了。
京房在赶往魏郡就任的路上越想越是后怕。自己离开京城,不在皇帝身边,被人背后放冷箭攻击的几率大大增加。于是,他每天给皇帝写信,根据自己每天观察的天象,推断政敌们是如何在天子面前陷害自己。
如此忙不迭地为自己自辩,带来的危害更大更快。一个多月后,京房便被收入监牢,罪名是与账博串通,诽谤朝政,诋毁天子。最后京房和张博一并被处死。死时,京房四十一岁。
易学史上还有一个名人郭璞。在四川乐山,还有过他著书立说时住过的“注易洞”。
郭璞在王导身边担任参军(参谋)时,曾经为其占卜。说他会遭遇震厄。破解的办法是用一棵柏树,将其裁来与自己身体一样长短。放在寝室之中床榻旁边。王导照做了,几天之后,屋宇果然发生震动。柏树干被压粉碎。王导则躲过此劫。于是,王导将郭璞介绍给司马睿。
马睿成为晋王之后,让郭璞占卜吉凶,得豫卦之睽卦。郭璞的断语是:“将来会在会稽的一户人家的水井中,掘出一口锺,锺上带有吉祥的铭文。”两年后,司马睿正式登基,成为东晋的晋元帝。又三年之后,果然在在会稽的一处水井中得到一口铜钟,上面的铭文显示司马睿称帝是顺应天命之举。于是,郭璞得到了进一步的提拔,被提升为尚书郎。后来,郭璞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为母亲守孝。丁忧期满,被王导的堂兄王敦起用,让他做了自己的记室参军。
郭璞与京房不同的是,郭璞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死于非命。并且如何死法,他都清楚。他早期对人说“杀我者山宗”,听者自然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
王敦素有反志。他身边的左司马温峤察觉了王敦的意图,与自己的好友庾亮商议是跟还是不跟。难得取舍,于是把郭璞请来占卜成败。待卦成之后,郭璞却不言语。两个人遂改变问话,求问本人的未来吉凶。郭璞很快成卦,爽快说两人的未来,都是大吉。
这两个人于是跑去劝说皇帝尽快先下手对王敦采取行动。而王敦也在加紧准备。举兵之前心中犹豫,听一个姓崇的人说温峤和庾亮都曾经请郭璞占卜过吉凶,于是也把郭璞叫来来为自己一占。卦成之后,郭璞说此次举事会败。王敦又要郭璞占卜自己的寿命,郭璞没有重新起卦。直接说:“从刚才起的卦象看,你若有行动,祸患立显,若安居武昌,必然长寿。”
多疑的王敦,认为这是郭璞有意为温峤一方用的缓兵之计,好让他坐以待毙。于是生气地问道:“那么你算算自己的寿命几何?”
郭璞毫不犹豫地回答:“今天中午就是我命尽之时。”
王敦果然大怒,下令杀死郭璞。在两个差人押解他去行刑的途中,郭璞问差人准备押解他去何处执刑。差人说到南面的土岭之上。于是郭璞再起一卦。然后对差人说:行刑定会在两棵柏树下面。一行人果然走上土岭后,决定在两棵大柏树下面执刑。郭璞对差人说,大柏树上要有一个很大的鹊巢才对。差人初看柏树说没有。郭璞坚持说应当有才对。让他们上树去找,果然发现一个很大的鹊巢深藏在浓枝密叶中。
郭璞是在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被杀。时年四十九岁。大将军王敦在武昌举兵谋反,几年之后兵败,悔恨而死。当初向王敦告密的人姓崇。将“崇”字拆开,正应了郭璞说的“杀我者山宗”。
如果说京房和郭璞是因热恋官场厮混而遭厄运的话,那么明初功臣刘基既不争名也不争利,依然遭受毒死的厄运,不能不令人慨叹唏嘘。
刘基是浙江青田人,23岁进士,曾任元朝的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官职,曾受命参与镇压方国珍部,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因不与兵事,愤而弃官还乡,在48岁那年弃官归隐。元至正二十年,“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明史列传16》)。《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按今天的头衔,可算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其“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列传16》),其《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有如《庄子》,《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伯温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数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还著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据传,被称为八字命理学最高境界的《滴天髓》也为他著。如此一个文才,形体外表却是身着布衣,威猛刚烈,“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刘基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南京),充任谋臣后,针对当时形势陈时务18策,提供了好几着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与张士诚、方国珍暂时妥协,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为朱元璋采纳。朱元璋先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多按刘基的计策行事。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刘基为太史令。二十七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北伐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其间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有定策之功。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按运筹帷帷的功绩,刘伯温理当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为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这些人除常遇春之子常茂是追封外,其他都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征战疆场的“哥们”,尽管朱元璋对刘伯温“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明史列传16》),但那是有所请教,是一种姿态而已。可能是出于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对文化人有一种内心的反感,尽管刘基以及陶安、秦从龙、朱升、范常等文人对朱元璋平定天下起的重要作用丝毫不亚于厮杀战场的武将。当然,补偿还是有的,为安抚刘伯温,朱元璋下令青田不加赋税,“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后来又“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明史列传16》)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为丞相,刘伯温的回答是:“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可惜,一入侯门深如海,已没有了退出的余地了。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刘伯温虽归老于乡,但朱元璋疑忌之心很强,人不在身边反觉难以掌控,更欲除之而后快。刘伯温也知道朱元璋对他不会就此放心的,所以他的儿子留京为官,算是人质。而且朱元璋每年岁暮都将退休的刘基之子琏、宋濂之子允载、叶琛之子永道、胡深之子伯机等召去京师,接见于便殿,嘘寒问暖,“亲加训诲,燕语如家人。”故此,退隐后的刘伯温异常低调,“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明史》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青田县令因久仰刘伯温大名,想瞻仰一下尊容,“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未逃脱朱元璋的算计。朝廷方面,李善长为朱元璋所忌,已经自动退休,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乡,因李的举荐而成为丞相。其实,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就李善长外另一丞相人选问题征询过刘伯温的意见,刘就不看好胡惟庸,评价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史列传卷16》)。胡惟庸因此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后来终于在朱元璋暗助下得到了一次报复的机会。当时瓯、闽间有一条狭长的地域叫谈洋,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便是从这起兵反叛的。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胡惟庸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基,反指淡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想要谋取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又不敢离京。不久便发病了。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又过了三个月,病情更加恶化。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不久后,一代绝世奇才便这样去世了。毒杀刘基,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极大。首先,刘基死于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进中书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时胡入相时间不长,地位并不稳固,还处在“考察期”,又有汪广洋牵制,未必能够胆大妄为到这个程度。胡惟庸虽然嫉恨刘伯温,但并无深仇大恨,弹劾刘基的奏章也强词夺理,没有能令人信服依据,如果没有来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许,本身就有诬告嫌疑,很可能反过来惹火上身。更何况刘伯温已归隐,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做下毒这种风险很大而毫无回报的事,对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而言,应该还不至于笨到这个程度。再者,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李文忠、徐达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关于李文忠之死,《明史》载:“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当然,淮安侯也逃不过抄家灭门的命运。至于徐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说,这是拜朱元璋的一只蒸鹅所赐。此外,与胡惟庸同为丞相的汪广洋因否认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在贬责途中被赐毒而死。
所以,我奉劝各位易学爱好者,若对易学有深研不疲的兴趣,就得一不用来谋财,二不用来求官。最好远离官场博弈,远离市井喧嚣,做一个有情有义的百样人生旁观者——可同情者同情,可规劝者规劝,可鼓励者鼓励。
2013年元月16日
(转发自水木罗汉:干支论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占卜趣话(十五)
下一篇:占卜趣话(十五)
文章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内容!
相关文章
- 2017-09-28占卜趣话(十六)
- 2017/09/21放生的功德无量
- 2017-09-24关于“人生两不得”的师生唱和
- 2017/10/30为什么他们两人难以成婚配
- 2017-09-28占卜趣话(一)
- 2017-09-28占卜趣话(二)
- 2017-09-28占卜趣话(三)
- 2017-09-28占卜趣话(四)